【新商报】2017.3.21《刷微博看手机成为睡眠障碍新诱因》
2017-08-29 阅读量:5386

日前,记者从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了解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增快,大连人的睡眠问题呈不断加剧和年轻化的趋势。去年心理科年门诊量竟高达3万人次,睡眠障碍患者数量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仅睡眠门诊接诊以失眠为主诉的患者就多达千余人次,而心理疾病患者90%都伴有睡眠障碍。随着电子产品和新媒体的发展,被迫把工作带到家中和舍不得睡等睡眠习惯,成为了大连人睡眠障碍的新诱因。

 

  哈欠连天舍不得睡

  熬到凌晨才肯上床

  孙女士在银行工作,每天都很忙碌,从早上8点开始,工作电话、微信就一直响个不停。下班回家后,做饭、家务、哄孩子事事都缠着她,等到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已经23点了,因此即使困到哈欠连天也舍不得睡。刷微博、看朋友圈、追电视剧,不知不觉就是凌晨两三点。刚开始,次日白天昏昏沉沉,中午补个觉很快就能恢复,但最近变得爱忘事、心情烦躁,工作还屡次出错,晚上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俩月竟然把床单“踹”出3个洞。

  “门诊中,因晚睡行为而致睡眠障碍的患者越来越普遍。一种是主观的,如下班后感觉好不容易有自己的时间,舍不得睡;第二种是客观因素导致的,如一些人工作强度大,当工作与睡眠发生冲突时,则会放弃睡眠。”市七院心理科主任医师李奕表示,睡眠要尽量遵循自然规律,当生物钟长期受到人为抑制时,长期晚睡会造成“睡眠-觉醒节律紊乱”,进而造成生理上的紊乱。一些年轻人认为身体扛得住,很快就能恢复,并不在意。但长此以往大脑持续的疲劳很难恢复,会出现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注意力难集中等认知障碍,人也变得急躁、易怒、焦虑。

 

  新媒体成失眠帮凶

  增加诱发慢病风险

  另一份《中国睡眠指数报告》关注到职场人士的睡眠习惯,报告显示,他们普遍存在睡得晚、睡得不规律和睡得少这三大问题,越年轻的创业者得分越低,其中60.5%的人睡觉前还在计划明天的工作。随着微信逐渐成为工作的沟通工具,“梦想者”们吃饭时都在刷手机,忙着安排工作与联络客户,睁眼闭眼都是工作。

  今年26岁的小李已经当了好几年“李总”了,他在大学时就经营了一家咖啡厅,本科毕业后创办了自己的公司。然而有时晚上在家看到客户发来微信,明知道这一来一回就要花费几个小时,但也只能硬着头皮沟通,经常凌晨三四点发朋友圈表示睡不着。每当如春雨医生创始人张锐、途牛网高管李波等人猝死的新闻发生,他都会深深为自己的健康担忧。市七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主任许俊亭表示,门诊接诊过不少因工作压力大,而被迫牺牲睡眠的职场人士,以失眠类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居多。长期睡眠障碍不仅会影响人们的生活、记忆、情感等,导致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的增加,同时是诱发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缓解压力调整睡眠

  不妨试试这些方法

  对于舍不得睡的人群,李奕建议首先需要纠正的是行为习惯,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尽量不在床上工作和刷手机。应学会在白天做科学的时间规划,调整睡眠周期,比如每周提前半小时睡觉,逐步接近早睡目标;睡前喝热豆浆或牛奶,用热水泡脚、听轻柔音乐、创造黑暗、静谧的睡眠环境等,都有助于尽快入睡。如今有一些手机软件可以播放海浪声、森林声、下雨声等“白噪音”,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也是一个不错的放松助眠方法。

  许俊亭认为,对于上班族、创业者而言,回家前应卸下工作的包袱。改善睡眠问题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高职业的掌控感,能在单位完成的工作,尽量不要带回家。如果睡眠中途醒来,不妨顺势起床,用笔将要做的工作按照轻重缓急的顺序写下来,当把所有的事情写下来时,悬着的心就能放下了,带着稳定的心绪回到梦乡。此外,医生提醒不要恐惧睡眠药物,如果睡眠问题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建议寻求专业医生帮助,通过药物辅助调整。记者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