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晚报】2019.7.14《孩子刷视频上瘾,是种“心病”?》
2019-07-29 阅读量:5655

中小学生刚考完试,家长进入了“头疼模式”。“孩子一天到晚捧着手机刷抖音、看快手,沉溺其中无法自拔。”有的孩子即使自己也厌恶,却还是停不下来,简直有毒!记者从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医院)了解到,近两年随着手机的普及和短视频APP的流行,门诊也接诊不少对手机“上瘾”的孩子,有的孩子厌学,有的孩子为了打赏主播不惜偷钱。为何“抖音们”让人欲罢不能?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上线12年,效果为何差强人意?

 

半年氪金1万多

借钱偷钱不上学

大连高中生小陆痴迷看短视频、直播,几乎每天放学回家都会看,后来还把平时舍不得花的零花钱拿来刷礼物。小陆的爸妈也发现家里的钱总是不翼而飞,一再追问才发现孩子全部偷拿去氪金打赏,半年不到就花了1万多元。为此,父母严厉管教,甚至打骂,小陆却变得越发厌学。

市七院儿童青少年心理专家、十疗科主任任传波接诊后了解到,小陆氪金打赏是因为这让他感到了极大的认同感和成就感。开始刷一枝“花”没什么特效,而“跑车”会有酷炫的画面,直播间还会高亮他的昵称,这令成就感翻倍,刺激着他越氪越多。

 

刺激大脑奖赏机制 满足被认可的需求

任传波每个月都能接诊几名看手机“上瘾”的孩子。很多孩子在咨询中提到,看短视频能够最快、最直接地让他们获得快乐。这种刺激,让孩子轻而易举地获得外面得不到的满足感。

专家表示,这种满足感主要是因为刺激了大脑的奖赏机制。一方面满足了孩子心理上的需求,刷短视频、打赏主播所获得的这种关注感、认同感、成就感在他的现实生活中可能是很少的。另一方面,看短视频等可以刺激大脑中的多巴胺激增,令人产生愉快感、幸福感,出现“行为上瘾”。这种“上瘾”跟物质上瘾(比如药物、酒精等)的生理机制是相似的。

专家坦言,从心理学上来看,这其实折射出青少年精神的空虚,以及一些家庭的教育方式问题。不少孩子不接触社会,没什么兴趣爱好,放假窝在家里无所事事。加之缺乏父母的关注,缺少父母、老师的认可,现实生活中被关注、被肯定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容易沉迷短视频、直播、游戏等。

 

怎么办?

充实生活是关键

记者发现,尽管各大视频APP上线了“青少年防沉迷系统”,但对控制孩子刷视频显然不太有效。一些视频的“青少年模式”要主动选择才行,并不强制。如果青少年自己不想被管理,那么“防沉迷”就是个摆设。而针对网络游戏的防沉迷系统早在2007年就已上线,但记者发现其效果有限。

其实,孩子沉迷网络世界,往往与家长有很大关系。任传波认为,比如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否忙于工作不管孩子,或经常吵架等,这时家长应多关注孩子,积极沟通,解决其内心需求。其次,父母应以身作则,正如“你只看到武亦姝高分考上清华,却没看到人家爸爸4:30就关手机”。更重要的是,帮助青少年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所在,放假可多带孩子感受生活,如果孩子的现实生活有趣、有意义,感到好玩、温暖,他不一定非得到网上去。

本报记者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