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六·一节】讲述:儿少精神科医师的门诊感悟
2019-06-06 阅读量:5432

我叫姜琳,是一名儿少精神科医师,六月花季里,我想分享自己这些年来在儿童门诊的所见与所感,给更多的孩子带来健康与欢乐。

 

1.儿童抑郁:早见行为问题

二年级的小华(化名)不愿上学,还总是发脾气、打骂家长。家里人都以为孩子是中了“邪”,请来大仙帮忙,反复折腾也没有什么效果。然而经过详细的检查和访谈,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有低龄儿童抑郁的问题。在门诊中,低龄儿童抑郁较为早见的症状就是行为问题,比如冲动、易怒、拒绝上学,有时还存在没有兴趣、与同伴的疏远、娱乐能力下降等情况。在接受了一段时间的治疗后,孩子回到了学校正常上学了。

 

2.以为孩子在故意搞怪?那也许是儿童抽动障碍

“这个孩子的病我看是哪都治不了了,天天在学校就是搞怪。”这是在诊室里面小琳(化名)的爸爸对我说的第一句话。家属介绍,孩子总是有不自主地发出“呃、呃”的声音并且耸肩,在学校大家认为孩子在搞怪,而家人则以为孩子得了什么“怪病”。实际上,孩子患了抽动障碍,经过较低剂量的药物治疗,孩子的症状明显缓解。

 

3.注意:小朋友也会出现心理问题。

“孩子也会出现心理问题?小孩懂什么?”这样的误解在儿少门诊十分常见。其实,当孩子出生后,就与照料者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此后随着孩子心智逐渐发展,就会形成自己的个性特点及与周围其他生态系统的互动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本身可因自身原因(如遗传缺陷)、环境原因(感染性疾病、外伤等)、照料者原因(如频繁变更抚养人)、社会环境因素(学校生活、霸凌、虐待等)等一种或多种原因而出现心理、行为问题,最常见的通常是抑郁、焦虑的症状,有些达到疾病的严重程度,比如多动障碍、抽动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就会造成社会功能的损害。

 

4.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如果我们能将儿童的生活环境都改善为理想状况,当然是最好最理想的,但实际上又有多少能做得到呢?即使环境和照料者都完美,还有些儿童仍然会存在问题,面对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我们究竟有没有办法呢?

答案当然是有办法!

对于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精神疾病,在保证安全和对疾病的全面了解与评估下,药物治疗通常是安全有效的。药物起效症状改善后,应当定期随诊。

对症且系统的心理治疗在改善应对方式、促进自我心理发展及人格成熟方面也具有积极意义。在低龄儿童中,家庭治疗和游戏治疗通常更容易被接受,其他流派的心理治疗也可尝试使用,但要避免所有问题都要用心理治疗来解决的误区。对严重的抑郁、精神病性症状、孤独症等问题,还应该科学的应对和治疗。

此外,感觉统合治疗在应对发育方面的问题,尤其是运动协调、运动能力发展等问题时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对正常儿童的发育也可以起到促进作用。父母培训、健康教育对孩子成长中的普遍问题能起到一定作用。

https://mp.weixin.qq.com/s/qVbpT0Z_9VzEzQ1cdsf9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