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幸福过大年】带您了解进食障碍
2020-01-21 阅读量:5924
      新春来临,暖风送福,新桃换旧,家庭聚餐珍馐美味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对于进食障碍患者来说,对于食物、体重的过分关注迫使他们深陷“食物囹圄”。让每一位患者健康开心地度过春节,是医者的祝愿。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六疗科(进食障碍病房)主任李双为您讲解进食障碍的相关知识,祝您早日告别疾病困扰,健康幸福过大年。

进食障碍究竟是怎样的疾病?

进食障碍是一类心理生理疾病,它的主要表现为对食物和体重、体型的过分关注,主要分为厌食症、贪食症和暴食症。

厌食症高发人群集中在13~20岁之间,她们的心理特征是以对低体重的过度追求和对体重增加的病态恐惧,甚至出现体象障碍,就是自己已经“骨瘦如柴”但仍认为太胖,个别孩子感觉喝口水身体都会胖起来;她们的行为特征是故意限制饮食,有意造成体重明显下降;她们的生理特征是不同程度营养不良及代谢、内分泌紊乱、女孩闭经等多种躯体并发症。厌食症的孩子过度限制饮食常常表现在对食物总量及食物种类限制,大量进食后催吐和进食量不多时饮水后催吐,后期可不需要诱导自然呕吐,有些孩子吃完东西后一弯腰就可以吐出来。

贪食症患者发病年龄较厌食症稍晚些,多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早期,大多数既往有厌食症病史,常常表现反复发作性的,难以控制,不可抗拒的冲动性暴食,短时间内吃进大量食物,为正常人的数倍,进食速度如同“狼吞虎咽、风扫残云”一般,多为发胖食物,如奶油、蛋糕等高热量食物,常常腹部胀满、疼痛或筋疲力尽而结束,随之恐惧暴食后体重增加而采取抵消行为:自己诱发呕吐、间断禁食、滥用泻药等,大多数贪食症患者体重波动在偏低或正常范围内。暴食-呕吐渐渐成为习惯行为,继发多种躯体并发症。他们常常形容自己像吸毒一样犯了毒瘾,无法自拔。

暴食症,与贪食症共同的表现是反复发作性的暴食,但不同的是暴食后没有采取抵消行为,如抠吐清除或过度锻炼等,常常带来体重明显增加,导致肥胖。他们在暴食时先有满足感,吃完后会对自己再次没有控制住暴食而深感内疚、自我厌恶、沮丧、抑郁。

陷入“食物怪圈”,究竟是什么原因?

李双主任介绍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出现这样的情况与家庭关系脱不了干系,患者群体共同特点是:不成熟、自尊低、苛求完美、高期待、追逐成就、过度依赖、对挫折耐受力低、被注意的需求高,难以处理与父母关系、情绪控制力差、难以表达负性情绪、融入社会程度差等。家庭关系中缺乏温暖,父母的高度管制、过度保护等都有很大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与进食障碍密切关联,当今社会的“瘦”文化,减肥时尚宣传,理想女性的观念标准,尤其处于青春期的孩子面临与父母分离,个人独立,社会立足等问题促使他们通过控制自己的体重获得自我价值感,自我存在感及自我掌控感。

进食障碍如何治疗?

因每个患者病情特点及患病相关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有计划、分阶段进行综合治疗。包括营养恢复、饮食行为矫正,治疗躯体并发症、系统的个体心理治疗如个体认知行为治疗、精神动力治疗,家庭治疗、药物治疗等全方位治疗。据了解,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进食障碍亚专科病房已经四年了,这个开放式病房,具有较规范的治疗团队,在这里可以帮助患者重建健康的进食模式,促进心理成长,人格成熟,尽早与进食障碍分手,更好走向社会,走向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

家庭治疗对于改善进食障碍的症状及缓解家庭成员的关系是有益的,因为家庭关系问题有可能是进食障碍持续存在的原因之一。研究证明,使用家庭治疗的患者出院一年后疗效优于个别心理治疗者。5年随访研究证实,家庭治疗长期疗效更明显,并且青少年患者疗效优于成年人。由此可见,当子女出现进食障碍问题时,家长可以帮助其治疗、康复。家长平日里尽量避免患者将注意力只集中在进食方面,父母亦须以身作则,接受自己与生俱来的体重及外形,均衡进餐;同时要有足够的耐心,责骂和恐吓只会使情况恶化,家人应该从不断尝试中寻求与患者相处的方法;一定要与孩子多沟通,在此过程中,父母尤其是爸爸应多些与子女沟通,学习理解子女的感受及对事物的看法;不要独自处理,要量力而为,应寻求对治疗进食障碍具有经验的专业人士协助,鼓励患者尽快接受治疗,越早治疗效果便会越好。进食障碍不单是患者自己的问题,而是全家都需要面对的问题,家人同样承受万般压力。因此家人本身都要懂得寻找空间给自己放松。

 六科 李双      

 2020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