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式:或许更滋养,或许更折磨
2018-03-14 阅读量:4883

20171231日晚,大连星海跨海大桥的烟火仪式美轮美奂,一度占领朋友圈。或许你没有身处大连,没有见证此烟火仪式的惊艳,但你一定知道201811日,由三军仪仗队负责的升旗仪式——不同的配方,相同的庄严,立显国之威武,观之深感自豪与骄傲。这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呢?是的——仪式。

仪式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它让我们的某一天与其他那些天不一样,让我们的某一时刻与其他的时刻不一样。它可以彰显个人素养及礼教观念,也可以令人感到繁琐空洞、耗时耗钱。从心理学角度讲,仪式要有,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病痛,滋养我们的生活,但也不能过多强求,否则可能会变成生活的累赘甚至是“病”。

我有几个需要减少仪式的治疗案例与你分享一下。

有三位同学,他们不同性别、不同学校,但他们有着相同东西——仪式。有一位同学每天上课,都要在必经的图书馆正门前转一圈,他深知这一圈对他毫无用处,但就是不转不舒服。后来还因此,引得同学慕名参观,令他十分烦恼;另一位同学在晾晒衣服时,需要用手触碰衣架6次,此“仪式”同样让他倍感困扰;最后一位同学,上公交时必须要查人数,只有在单数时,他才能上车。有时有人插队,他就得重新站到队尾,继续数数。这个仪式让他错过了不少的公交,耗费了许多的时间,也带来了很多的痛苦。

没错,你或许知道了,他们的这些“仪式”已经形成了强迫的状态,需要经过系统治疗,减少这些“仪式”,让他们的生活变得简单。

也有需要增加仪式的时候。患有抑郁障碍的云樵叔,在抑郁的影响下,他每天都闷闷不乐,感觉记忆力减退,浑身无力,反应变慢。曾经喜欢的东西现在一个都不喜欢了,甚至曾经那么喜欢的小孙子跑到他身旁,他也只是象征性的抱一抱。在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的基础上,给他增加了一些心理治疗方案,其中就有增加“仪式”:每天起床后喝一杯蜂蜜水,中午看一份报纸,下午和家人朋友外出运动。这些“仪式”看似简单,实则是通过它们规律云樵叔的生活——用蜂蜜水开启一天,用报纸训练思维,用运动调节情绪。

小海说,他不敢和他人对视,只要有社交行为,他就会感觉为难,虽没有达到得病的程度,但也令他不舒服。心理治疗的一个小建议是,给自己增加一个“仪式”,每天与见到的亲朋好友同事们问好,“早安”、“下午好”、“嗨”等等。几个月后,在治疗中他用充满自信的眼神看着我时,我们知道,他好了。

还是开头说的话,从心理学角度讲,仪式要有,它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病痛,更健康更开心的生活。但也不能过多强求,否则可能变成生活的累赘甚至是“病”的折磨。

十科  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