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我不是药神》,发现“没有用的心理学”
2018-11-13 阅读量:5947

电影《我不是药神》广受好评,豆瓣评分高达9.0分,李克强总理也引用它并做出批示。有空的话,去看看吧,这是一个心理医生的真诚推荐,因为整个过程贯穿着一个很现代的心理学方法——“没有用的心理学”。

说说剧情,平时我是一个喜欢挑刺儿的人,作为观众,我的思维活动是:“制药公司的正版药品卖高价,是获得批准的——合规,没错!吃不起正版药的患者为了治病,只能选择走私而来的廉价仿制药——合理,没错!男主角为了帮助患者,违法走私仿制药并低价销售——合情,没错!那错在哪,显然是政府的代表——警察嘛,他们不通人情,顽固的把廉价仿制药当作假药收缴,并追捕帮助患者的男主角。这些药没了,很多患者就会死,警察不通人情,法高于命……”

“等会儿,仿制药未获批,在法律上就是假药,警察追查假药——合法,没错啊!警察作为政府的代表是在尽职尽责保护更多的人,毕竟能救命的‘假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假药真的是在害人(电影中有体现),若没有他们的追查治理,更多的生命就会受到威胁。”

蒙圈了!那谁有错啊?这事儿该怎么办啊……脑袋里心理医生的我跳了出来:这种谁都没错,深深的无力感,就是运用“没有用的心理学”的时候。

“没有用”区别于传统心理学的有用(指导、教育等),指导、教育看似有用,但现实中的很多问题不以我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你觉得这个事是对的或是错的,那是你的事情,这件事原本就有它存在的道理。

举两个例子:

1.我觉得警察不应该抓男主角,也不应该追讨廉价仿制药,但你会说警察追查假药的行为是在保护公民的安全,也是在维护正版药品的合法权利;你觉得制药公司高价卖药牟取暴利,但我会拿出数据告诉你,药物从最初的实验室研究到最终上市,平均要花费12年,66.145亿人民币,7000874小时,6587个实验,423个研究者。药品的高价格是制药公司保证盈利,维持新药研发的必然手段。我们俩各执己见,就会相持不下。

2.我的来访者和他的爸爸见面就吵架。爸爸的理由是为了让孩子少受伤害,所以他会事无巨细的指导孩子;孩子已经二十多岁,有自己的想法,他觉得爸爸太控制,无法施展,只能反抗。双方都有道理,矛盾就此产生。

看看这两个例子,哪一方有错?哪一方都没错。那怎么办呢?运用“没有用的心理学”,给大家一个屋子,保持中立不做指导与教育,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做减法。

大家都坐下来,说说自己心里是怎么想的,为什么会这么做事儿。说完了就安静的,心平气和的听听其他人的内心想法,并试着换位思考,试着承认其他人也是有道理的。接着做做“减法”,各方都依据他人的道理退让一些:

1.电影结尾所展示的,各方都退让一步:制药公司降低药品价格,政府将正版药品纳入医保,患者选择医保药物不再购买仿制药,仿制药停产不再抢夺正版药物的市场份额,制药公司薄利多销……大家进入良性循环。

2.爸爸和孩子在得知对方内心深处的想法后,爸爸主动减少指导孩子的行为,孩子在做事前多和爸爸商讨风险因素,二人一同实现和平相处。

“没有用的心理学”本质上是承认一切与我们不同的存在,不去控制他们。因为在我们控制以外的,是有力量的,是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当你放弃掌控的时候,有可能会发现更加明朗的天地。

相关文字资料来源:

新华社:《我不是药神刷屏,然而这些你未必都知道》

躺倒鸭:《“穷人最好别得病!”〈我不是药神〉中的5大“罪人”是他们?》

李松蔚:《没有用的心理学》

 

十科 田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