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抑郁的种子过早埋在心理
2019-11-20 阅读量:6361

傍晚时分,我路过一家幼儿园,发现有很多人在幼儿园门前排队,询问后才知道,这是幼儿园明天要报名入学,家长们害怕不能入学而提前一个晚上排队,要排一个晚上,并且人越来越多。我的孩子明天也要报名,可奇怪的是入学通知上并没有限制入学的名额,原则上只要满足条件就可以入学,可还是有很多家长彻夜排队。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我决定不排队,因为我不想提心吊胆一晚上,更不想将我的焦虑情绪传染给孩子。

在临床工作当中我发现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失眠、焦虑、抑郁患者逐渐增多,且年龄呈现年轻化。前几天病房收治了一名抑郁症的患者,是一名不到30岁的男性,外表上看,18几的身高,身材健硕,发型、衣着整齐,只是面带愁容。经过几天的接触,发现患者并没有明确的精神疾病家族史,幼年没有创伤史,没有重大疾病史,自幼性格开朗,乐于助人,近半年来出现心情差,兴趣减少,易疲劳,感觉力不从心,精力减退,失眠,烦躁。排除了直接的遗传因素、器质性因素后了解到,患者近半年工作生活压力较大,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刺激,可是通过长期的工作经验我们发现,同样的刺激,同样的压力发生在不同人的身上,出现的结果示不一样的,因此,根据认知行为疗法的原理,导致事件的后果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人们对待事件的看法,认知。

这名患者年纪不大,但在自己的行业里已经小有名气,且得到了很多、很高的荣誉,而且在其他的行业也有所涉猎,每天工作强度很大,要接触很多人。患者自幼母亲教诲做每一件事都要做好,这是很多人的想法,没有错,但是,做得好不等于做的完美,患者认为任何事都要做到完美,没有瑕疵,要让领导、同事满意,工作中不能有同事和领导批评或者挑毛病,家人幸福,孩子健康成长。因此,患者的业绩很好,升职也比较快,可是工作生活的成就没有给予患者带来过多的成就感、幸福感,而是认为“我必须更加努力,事情还可以更好”。长期的超负荷使患者的神经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逐渐出现了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工作出现了一点差错,或者人际关系出现了问题,患者便认为“我怎么能犯这种错误呢?我要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逐渐进入了恶性循环。这是第一个认知的歪曲——完美主义。患者常见的认知是:工作好了我是个成功的人,工作不好了我就是个失败者。可是哪有完美的人,什么才算是完美的事呢?

患者为人朴实,带人一片赤城,喜欢帮助别人,可有时发现自己的付出并不能带来应有的回报,或者连最起码的尊重都获得不了,工作中常常有人来找自己麻烦,患者在心理上感觉到巨大的落差,患者认为“我对待别人这样,他们也要给我相应的回报才是”,但是我们为什么要求以我们对待别人的方式来要求别人也同样对待我们呢?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们的成长环境不同,性格不同,认知不同,每件事的结果未必同我们希望的那样,这是第二个认知歪曲。

患者除了要求工作生活尽善尽美外,每件事都亲力亲为,自己应该干的不该干的都干,因此每天忙忙碌碌,有干不完的事情,包括家里的事情,工作的事情,朋友的事情,只要有人求到他,从不拒绝。感觉每件事情自己都应该干,如果没干便感觉有内疚感。到了一定的程度,患者感觉“我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了,我不可能处理完所有的事情”,“我没法顾忌我的家人了”,慢慢开始自我否定,情绪低落。这是第三个认知歪曲——过高的责任感。

这只是抑郁症病人常见的认知歪曲,每个病人的不良认知并不完全相同。通过药物治疗,患者睡眠、情绪好转,通过心理治疗患者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良认知,对自己的心理状态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只是没有等到痊愈便出院了,因为患者工作实在太忙….

在高速公路上长期开车,身体会疲惫,我们都知道需要休息,汽车坏了我们也知道要及时修理,可是当我们的睡眠、情绪出问题时也提醒我们需要调整了,莫让抑郁的种子过早埋在心理,生根发芽。

 

十四科   王仁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