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在精神科的应用
2019-11-20 阅读量:5200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通俗来讲人们不仅重视躯体疾病对人体带来的损伤,同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以求达到心身同治的更高治疗效果,精神科从原来的冷专业变成了如今炙手可热的普遍科室,心理治疗作为精神科医师常用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应用广泛,但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讲,对心理治疗的过度渲染与夸大造成了许多误解,故本文简述心理治疗及在精神科各个病种的应用。

心理治疗的定义五花八门,不同学派、医师、学者对其理解亦不相同,本人理解成是一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帮助其摆脱痛苦、促进康复、改善社会功能的医学治疗手段。按学派可分为:认知行为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存在-人本主义学派。按对象可分为个别心理治疗、集体心理治疗、家庭治疗、婚姻治疗等。心理治疗广义来说无禁忌症,多数应用于各类神经症(失眠、神经衰弱等)、癔症、人格障碍、神经性厌食症、性心理障碍、适应障碍、成瘾行为、儿童和青少年的情绪与行为障碍等。但也可以应用于有需要的健康人群。人们选择心理治疗,同时心理治疗也选择适应人群,首先它要求求治者有求治的动机,正所谓“心诚则灵”,只用较高的配合度才能发挥心理治疗真正的威力;其二它需要求治者有一定的领悟能力;其三愿意暴露内心真实的体验,心理治疗可能会涉及到一些隐私问题,往往是症结所在,只有彻底充分的了解病情才能起到更好的治疗效果;其四人格有一定的可塑性,良好的人格基础同样是必备条件;最后耐受性同样重要,坚持、为长远利益能忍受短暂的痛苦有利于心理治疗的持续及较好的预后。本文简述3种常见的心理治疗已达到简略认识心理治疗的目的。

一、精神分析与动力性心理治疗:弗洛伊德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被业界及社会广泛熟知,基本理论为心理动力为发展的、变化的、有内在联系的观点,把运动、能量、特别是冲突视为心里生活的本质。通过了解求治者的人格结构、分析冲突本质、关系特征、防御机制,治疗手段包括移情、反移情、阻抗、梦的解析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其适应症范围广,应用于情感障碍、强迫症、睡眠觉醒障碍等疾病,对于性偏好障碍、人格障碍等效果欠佳。

二、森田治疗:森田治疗由森田正马于1920年创立,在精神科应用广泛,它主张顺其自然、为所当为,行动所产生的结果决定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分为了绝对卧床期、轻作业期、重作业期、生活训练期四个阶段,注重行动,忽略体验。广泛应用于心身疾病、抑郁症等疾病。

三、家庭治疗:以家庭为对象而实施心理治疗措施,治疗的重心在于如何运用家庭结构、沟通、角色扮演等观念来改善人际关系。核心观念为家庭是一个系统和整体,有效快捷地缓解和改善家庭中某个成员的问题和症状。方法包括推进直接的、积极的、建设性的沟通,围绕特殊具体行为展开讨论,促进冲突的解决,改变僵硬的、失调的相互作用模式。

许多人对心理治疗情有独钟,多数秉持着“是药三分毒”的理论,对精神科药物过度排斥,但是有些疾病及疾病的严重程度心理治疗却束手无策。需要药物干预。例如常见的抑郁症,精神科将抑郁症分为了轻中重三个等级,心理治疗对中轻度的心理治疗效果较理想,但达到重度抑郁,患者多伴随自杀观念及行为,患者无法进行有效地沟通,必须才需药物干预,否则将会延误治疗。合理的选择治疗方案,正视心理治疗的适应症及优缺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科 王思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