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心理防护科普知识系列----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者常见的应激反应及应对策略
2020-02-25 阅读量:5105

1.确诊患者心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在隔离治疗初期,患者可能会出现麻木、否认、愤怒、恐惧、焦虑、抑郁、失望、抱怨、失眠或攻击等心态变化。在隔离治疗期,除上述可能出现的心态以外,还可能出现孤独或因对疾病的恐惧而不配合、放弃治疗,或对治疗的过度乐观和期望值过高等。

2.确诊患者如何调好自己的心态?

在重大疫情发生时,被确诊为感染患者,我们会感到压力很大,出现焦虑、紧张和恐惧的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随着病情的好转,包括周边的人陆续好转出院,焦虑情绪会随之而减轻。你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调适:

1)安排好每天的生活,保持规律的作息,除开治疗时间,安排娱乐、聊天、看书、听音乐、学习、室内运动等时间。

2)专注地做一些事情,比如专注于呼吸,专注地看、闻、听、摸、吃某一样东西,在室内专注地行走,关注行走时脚、腿的感受。

3)借助呼吸、肌肉放松来帮助自己放松,缓慢地吸气,缓慢而彻底地呼气,让身体的肌肉紧绷后松弛,比如,握紧拳头,保持5秒,放松,依次对身体的不同部位进行紧绷-放松的练习。如果这种情绪仍然持续存在,或者进一步加重,告知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3.确诊患者感到沮丧、无助,高兴不起来,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怎么办?

这是重大创伤之后出现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比较轻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来缓解。

1)给自己做“饼干罐子”,在纸条上写下十个想做的事情,放在一个罐子里,每天抽取一条去做。

2)运动。

3)写情绪日记。

4)倾诉和表达。

5)寻找希望和支持。

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缓解或继续加重,请告知医生寻求专业帮助。

4.疑似患者心态发生哪些变化?应采取哪些干预措施?
疑似患者通常会出现侥幸心理、躲避治疗、怕被歧视,或焦躁、过度求治、频繁转院等心态变化。应采取的干预措施包括:

1)政策宣教、密切观察、及早求治;

2)为人为己采用必要的保护措施;

3)服从大局安排,按照规定报告个人情况;

4)使用减压行为、减少应激。

5.与患者密切接触者(家属、同事、朋友等)心态有什么变化?如何进行干预?

这类人群通常会出现躲避、不安、等待期的焦虑等心态变化;抑或者相反,出现盲目勇敢、拒绝防护和居家观察等心理。采取的措施包括:

1)政策宣教、鼓励面对现实、配合居家观察;

2)正确的信息传播和交流,释放紧张情绪。

6.不愿公开就医的人群容易出现哪些心理问题?怎样进行干预?

这类人群通常怕被误诊和隔离,对新冠肺炎及疫情缺乏认识,容易产生回避、忽视、焦躁等心理。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有:

1)知识宣教,消除恐惧;

2)及早就诊,利于他人;

3)抛除耻感,科学防护。

 

公共卫生事业部        

202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