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国家卫健委宣布启动“体重管理年”三年行动,以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为目的。当今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很多人逐渐开始注重体重管理,他们通过轻断食、运动等方式来管理体重,但在这些人当中,很多人把体重当成心结,尤其是许多处于心理成长时期的青少年走向了体重管理的极端,他们通过近乎苛刻的节食手段无止境地追求纤瘦体型,这背后是神经性厌食症在作祟。
据统计,我国15-24岁青少年中,神经性厌食症患病率达0.3%-0.5%,而住院患者往往已处于疾病的中晚期。在临床记录中,这样的案例触目惊心:病床上蜷缩着骨瘦如柴的少女,却依然喃喃着"我还不够瘦";父母握着孩子的手痛哭,却始终不明白"孩子为什么不肯吃饭"。 那些骨瘦如柴却仍恐惧进食的身影,那些因过度运动骨折的年轻躯体,都在诉说着这种疾病的残酷性……
这不是简单的"挑食"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大脑像被按下了“错误开关”,他们明明体重低于健康标准,仍坚信"自己太胖";把"吃一口米饭"看作犯罪,却每天运动5小时;用头发脱落、停经的身体代价换取变瘦的“成就感”。这并非任性,而是大脑对体重、食物的认知功能出现了严重失调。
比瘦更危险的是"失控"
在病房里,有时会听到患者这样的自述:"护士,我控制不了自己,满脑子都是卡路里数字",这种失控最终会带来毁灭性后果:
①社会适应性变差:工作、社交、休闲活动受限,无法处理家庭关系,难以胜任配偶及家庭角色等;
②情绪异常:随着病情的加重,患者会出现抑郁、焦虑甚至自杀观念;
③严重的营养不良:全身代谢紊乱和内分泌紊乱,如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
④消化系统受损:反复呕吐以及长期节食导致口腔、腮腺、食管等器官损伤;
⑤心脏衰竭:电解质紊乱可能导致心跳骤停;
⑥骨骼变脆:20岁的骨龄可能相当于60岁老人;
⑦脑萎缩:记忆力下降、情绪失控接踵而至;
最可怕的是,神经性厌食症死亡率高达5%-15%,是致死率最高的精神疾病。
康复需要三把"钥匙"
治疗不是逼人吃饭,而是重建生命连接。这一过程需要医疗、心理和家庭三把"钥匙"协同发力:
①医疗干预:通过营养支持让身体先"活过来"。在医生指定的个性化饮食计划的基础上,积极调整饮食结构,建立规律的饮食习惯,使饮食模式正常化。
②心理治疗:用认知行为疗法纠正扭曲的体像认知。很多青少年因为对自身形象、学习及家庭关系方面不满意而无法达到内心的平衡,所以不自觉的通过控制体重来满足自己的期待和关系需求。但是这样做无疑会给身体及心理带来新的问题,所以要修正对体重的扭曲认知,体重不仅仅是一个外在的形象,更重要的是维持身体的正常需求。世界卫生组织倡导"科学管理体重",在管理体重的同时要遵循科学标准(亚洲健康BMI 18.5-23.9),警惕极端减重(月减超体重5%即亮红灯),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③ 家庭支持:要学会理解他们控制体重的原因,了解疾病的本质,从而学会如何帮助与支持他们,而不是当他们需要帮助时简单的说一句"你多吃点"。另外,还需要掌握疾病预警信号的识别能力,及时就医,与医务人员共同协作促进康复。
给家属的特别提示
如果发现家人出现这些迹象,请立即就医:
①持续的进食习惯改变(严格节食或者拒食);
②对食物称重、摆盘异常执着;
③因低血糖突然晕倒;
④不想和家人一起吃饭;
⑤吃饭时或饭后频繁且长时间去卫生间(可能催吐);
⑥滥用泻药、利尿药、抑制食欲的药物;
⑦过度运动或把体重看的比什么都重要;
⑧青春前期的孩子体重停止增长,学习状态不佳;
⑨出现焦虑、抑郁情绪,甚至出现自杀倾向或自杀自伤行为;
⑩冬天穿多层衣服掩饰消瘦。
当社交媒体充斥着"A4腰""漫画腿"的审美标准时,请记住:健康体重不是数学公式,而是让身体能奔跑、能思考、能拥抱所爱之人的生命区间。愿每个人都能与身体和解,因为真正的健康,从来不需要用生命去交换体重秤上的数字。如果你或你的家人走入进食的怪圈,请及时就医,与专科医生一起努力摆脱饮食怪圈的控制。
— 科室介绍 —
大连市第七人民医院十疗科(进食障碍病房)是2016年成立的心理病房,主要诊治成人及青少年各类进食障碍(厌食症、贪食症、暴食症、神经性呕吐等)、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疾病,为患者提供个体化全面评估,制定综合性治疗方案(包括营养支持、饮食运动行为管理、药物治疗、躯体治疗及整合式心理治疗)。
病房为开放式管理模式,环境整洁,宽敞明亮。科室常年与国内先进医院进食障碍中心进行深入临床合作,寻找、改变疾病的维持因素,帮助进食障碍患者提高对疾病的合理认知及治疗信心,增加饮食和情绪管理能力,逐步提升自我效能,促进患者不断认识、接纳自己,愉悦及成长自己,与进食障碍分手,走向多彩的生活。
科室团队积极深入开展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先后完成多个局级课题立项。医生均接受系统的心理治疗培训,包括精神动力治疗、认知行为治疗、辩证行为治疗、家庭治疗、团体治疗等,经过多年临床经验及技能的积累,能够以患者为中心,针对个体提供优化的整合治疗。
科室地址:医院1号楼7楼;联系电话:84514087
十疗科 吴婷